第一節(jié) 花卉苗木 行業(yè) 產品特點
花卉苗木產品的最大特點是其鮮活性的保存。由于自然規(guī)律的存在,植物的衰老使得花卉苗木產品的成活期限很有限。衰老是植物發(fā)育的必然過程,它主要受基因的調控。采后的花卉苗木由于所處狀態(tài)不同于生長階段,面臨的逆境脅迫往往可以導致其很快衰老?;ɑ苊缒镜乃ダ咸卣魇堑鞍踪|、磷脂類、RNA等大分子化合物含量的下降,核糖核酸酶等水解酶活性的增加,膜的粘性、透性的改變而引起的離子泄漏,水分逐漸喪失。其衰老過程是按遺傳程序所發(fā)展,并為植物生長物質所調節(jié),但能因水分虧缺等因素而加快25。因此,在花卉苗木運輸過程中,其產品的水分保持就成為了重中之重,從而保存產品的鮮活性。因為,花卉苗木類產品的衰老程度直接影響到該產品的銷售價格和銷售情況,所以 研究 花卉苗木類產品的防衰老對策,成為必須,不同類型產品的特性,是制定對策的前提。(可行性 研究 報告)
(1)盆栽花卉
這一類產品主要是指的盆栽花卉、草坪草、木苗等,由于大多數此類產品是完整的土培產品,在運輸過程中不存在失水衰亡的現象,植物一直存于生長階段,只要注重于保持產品的完整性即可。
(2)切花
作為花卉類產品,切花是銷售量最大的,但同時切花類產品的鮮活性也是最重要的。切花被采摘后,植物本身還具有生命力,同時會通過一系列的生理反應最終失去活性,從而影響到切花本身的觀賞等商品應用價值。切花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易衰敗,切花從本體上剝離下來,失去了水分和養(yǎng)分的供給,再加上切割采摘時留上的機械損傷,使得切花本身比本體更易受到損傷而衰敗。所以,切花產品的保質時間很多,在保鮮、運輸、加工都應該很重視產品的保護。
(3)其他類花卉苗木產品
其他類花卉苗木產品主要包括插條、球根、種子等,均是以離體、休眠形式存在的。不適合的儲存條件會對這一類產品造成毀滅性的傷害。這一類產品被收獲后,應該進行特殊的處理,而降低此類產品的活性,減緩產品的代謝能力,由于產品本身已經不需要從母體吸取水分和養(yǎng)分,因此產品本身不需要做特殊防護措施,只需要采取簡單技術,防止植物體過快的消耗自己內部養(yǎng)分,從而保證產品的品質即可。
第二節(jié) 國外花卉苗木 行業(yè) 產品發(fā)展現狀
一、發(fā)展迅速
目前,世界上有145個國家從事花木生產,1985~2008年的發(fā)展態(tài)勢(銷售額)如下圖所示:
二、市場格局基本形成
在20世紀80年代,全球花木市場已基本形成以歐洲、北美、東亞及東南亞、中南美洲、澳洲為重點的格局。其中,歐洲市場的自產率約為62%;北美市場主要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其自產率占55%;東亞及東南亞最大的花木消費國為日本,其每年消費額達45億美元左右,但近年日本因其氣候限制及產業(yè)升級要求,供需缺口巨大,進口需求旺盛,其年均花木進口額在36億美元左右,主要依靠從歐洲、美洲及亞洲其它國家進口;中南美洲花木市場的自產率約為90%,近年的進口有擴大的趨勢;澳洲花木市場的自產率約為88%,生產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同時在盆花、觀葉植物方面也處于領先地位;日本憑借“精致農業(yè)”的基礎,在育種和栽培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對花卉苗木的生產、儲運、銷售做到標準化管理,而且優(yōu)質優(yōu)價;泰國蘭花實現了工廠化生產,每年大約有1.2億株蘭花銷往日本,在日本的蘭花市場占有80%的份額;其他如以色列、意大利、哥倫比亞、肯尼亞等國在溫帶鮮切花生產方面實現了專業(yè)化、規(guī)模化生產。
第三節(jié) 國內花卉苗木 行業(yè) 產品現狀
1、產業(yè)規(guī)模迅速擴大
我國花木產業(yè)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生產總面積擴大了50多倍,銷售額增長了90多倍,出口額增長了300多倍,形成了較為合理的產業(yè)格局。2009年,全國花木種植面積83.41萬公頃,銷售總額719.76億元,出口總額4.06億美元,呈現出產業(yè)規(guī)模、市場流通以及出口創(chuàng)匯良性增長的態(tài)勢。
2、產品種類逐漸豐富
目前,我國花木生產種類主要包括切花切葉、盆栽植物、觀賞苗木、食用與藥用花卉苗木、工業(yè)及其他用途花木、草坪、種子用花木、種苗用花木、種球用花木。由于花木種質資源和環(huán)境條件的差異,花木產品種類的區(qū)域特色比較明顯。北方以寒帶、溫帶落葉樹種為主,而南方地區(qū)則以亞熱帶、熱帶常綠樹種為主,華北地區(qū)以紅櫨、國槐、黃楊、紫荊等為主,西南地區(qū)以雪松、銀杏、羅漢松等為主,華南地區(qū)以木棉、榕樹及棕櫚科植物等為主。花木業(yè)起步較早的云南省是我國最大的鮮花生產基地,而廣東是最大的觀葉植物生產及供應中心。云南、上海、四川的鮮切花,廣東、福建、海南的觀葉植物,上海、云南、四川的花木種苗,江蘇、浙江的商品盆景、綠化苗木等,都已形成規(guī)模生產,逐步走向集約化經營。
3、產業(yè)區(qū)域性集聚明顯
我國花木業(yè)初步形成了四大產銷中心:以浙江、江蘇為主要生產區(qū)域,其主要市場為長江三角洲地區(qū);以河南、山東為主要生產區(qū)域,其主要市場為北京、天津地區(qū);以廣東、福建為主要生產區(qū)域,其主要市場為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以四川、江西、云南為主要生產區(qū)域,其主要市場為西南地區(qū)。總體看,花木生產和銷售主要集中在沿海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其中,浙江、廣東、江蘇、河南、福建5省花木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60%左右。從四川省來看,2008年,全省花卉種植面積達到70萬畝(其中園林綠化苗木、盆栽花卉、鮮切花面積59萬畝,藥用、工業(yè)用、食用花卉面積11萬畝),各種花卉市場1100家,花卉企業(yè)8300家,從業(yè)人員30萬人,花卉在地資產100億元以上。
4、花木流通有一定發(fā)展
我國的花卉流通市場正處于由傳統(tǒng)的集貿市場向現代批發(fā)市場的過渡階段,目前已形成了一批專業(yè)的批發(fā)市場和數量更多、分布更廣的批零兼營的花卉市場、花卉專業(yè)零售市場(花店、花卉連銷店、花卉超市)。尤其是在一些交通條件優(yōu)越、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物流等配套 行業(yè) 相對完善的中心城市已開始形成全國性的花卉集散中心。如昆明呈貢斗南的產地型鮮花集散中心;廣州(芳村、陳村)的綠植集散中心;上海、廣州、北京、武漢的鮮切花區(qū)域集散中心。同時,根據參與市場交易的主體結構不同,花卉市場又分為純產地型批發(fā)市場、純銷地型批發(fā)市場、混合型批發(fā)市場以及遍布城市各角落,以花店為主的零售市場。隨著技術的進步,花卉市場還衍生出“網上交易”的“無形市場”。目前,全國有2000多家交易市場,與世界各國的花木貿易日益頻繁。在七大類花木(盆栽植物,觀賞苗木,切花切葉干花,食用與藥用花卉,工業(yè)用花卉,草坪,種子、種苗及種球用花卉)銷售中,綠化苗木銷售占了76%以上。其中,觀賞苗木占50%左右、盆栽植物約占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