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藍石棉的定義
藍石棉又稱青石棉(crocidolite)。鈉閃石的纖維狀變種。區(qū)域變質成因,通常呈脈狀產于鐵質和硅質的沉積變質巖中及某些堿性變質巖中。
具極細纖維與耐酸、堿能力,可用做石棉紡織品,如防化學包裝布、電解隔膜布、輸送強酸、強堿液體管道接口的防腐接合材料。制造高壓石棉水泥管和水泥板。過濾材料。在塑料工業(yè)中作增強材料,以防老化,并抗腐蝕。
第二節(jié) 藍石棉工業(yè)發(fā)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技術裝備水平、環(huán)保及粉塵控制狀況
1)技術裝備水平
近年,我國石棉礦山生產技術有了較大的發(fā)展。采用較大型新型采掘、運輸設備,如使用激光測量、牙輪鉆機和斗容達22噸的翻斗車等,對老選礦廠進行技術改造和一批大、中型新選礦廠的建成投產,使石棉礦山生產技術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2)環(huán)保及粉塵控制狀況
目前大中型礦山選礦廠各揚塵點,采用密閉吸塵、防止粉塵擴散,精選車間一般設置有大型布袋收塵室,破碎車間采用單體布袋除塵器、干燥車間一般使用降棉筒或旋風除塵器和沖擊式除塵器串聯兩級除塵。小型礦山防塵,仍以職工自身防護為主。
我國規(guī)定,石棉礦山和石棉制品生產企業(yè)其生產工作環(huán)境內石棉粉塵含量每立方米內不得超出2毫克(加拿大等國家規(guī)定每立方厘米內不超過2根石棉纖維)。目前國內石棉礦山除茫崖石棉礦新建3萬噸選礦廠以及祁連礦今年6月底投產的1萬噸石棉礦粉塵濃度為2.5-3毫克/米3基本能達標外,其它基本無達標車間。其他礦山粉塵濃度一般在10-15毫克/米3,近年星羅棋布發(fā)展起來的礦山粉塵濃度約在50-150毫克/米3,有些車間的粉塵濃度已到了近距離無法看清人的程度。阿克塞地區(qū)的石棉礦山的揚塵點的粉塵濃度在100毫克/米3左右(該地區(qū)的石棉產量去年在13萬噸左右)。石棉制品企業(yè)中除部分個體和作坊或不規(guī)范生產車間不能達標外,國內制品廠家基本都能達到要求。從粉塵污染程度看,石棉礦山比制品廠嚴重,從統(tǒng)計資料看,石棉制品企業(yè)矽肺病發(fā)病率比石棉水泥制品企業(yè)高,比石棉礦山更高。
(二)我國石棉使用情況及市場需求現狀
我國石棉的消費結構與國外主要石棉消費國的消費結構大體相近,以水泥制品的消費量為最大,約占總消費量的70-80%,其次是摩擦材料(占8-12%),密封材料(約6-8%),紡織制品及其他用途(約占8%),其他消費(約占1%),可以預計這一消費結構在2010年以前不會有大的變化。1982年到 1992年,我國的石棉產銷均穩(wěn)定增長,需求的增長略大于產量的增長。產量從15萬噸增至22.96萬噸,平均年遞增率為4.3%;1992年國內市場石棉需求量約為24萬噸,平均年增長率為4.5%,大體相當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率的一半。年供應量缺口在1--2萬噸之間。近年國內主要石棉礦山都程度不同的擴大生產能力,目前我國石棉礦山全國年生產能力已達45萬噸,而國內石棉年用量約為30-35萬噸,供大于求已很明顯。而且由于俄羅斯棉的大量進口,造成市場供應過剩,目前國內石棉礦山大部份在限量生產,1998年全國七十二家石棉企業(yè)實際產量為31.4萬噸。各礦基本上是按照實際需求安排生產的,產銷率在90%以上。
我國也從國外進口部分石棉,以前主要是長纖維石棉,以彌補國內長棉的不足。1990年以前進口量一直為1000噸至4000噸。1991以后,由于國內市場需求強勁,加之邊貿開放,俄羅斯棉大量涌入,進口量急劇上升,1993年達2.8萬噸(據悉實際遠不止此數)到1997年達到10.3萬噸。1998年為7.1萬噸。俄羅斯棉的大量涌入,對國內石棉的銷售造成極大沖擊,使我國石棉礦山經營狀況呈現極度困難。
第三節(jié) 我國石棉工業(yè)存在的主要問題
1)石棉 行業(yè) 缺乏統(tǒng)一 規(guī)劃 和規(guī)范管理
石棉資源是一種有生命期的不可再生資源,因此抓好石棉資源生命期內為我國國民經濟發(fā)展發(fā)揮作用是必要的。但目前國內石棉礦的開采中,部分中、小礦山亂采亂挖、采富棄貧的情況較為嚴重,既破壞了資源、污染了環(huán)境,又擾亂了石棉市場。
2)礦山企業(yè)缺乏工程技術人員,科研院所缺乏應有的技術貯備
現在重點石棉礦山企業(yè)的工程技術人員大多是礦山建設初期分配的大中專畢業(yè)生,近年分配的大中專畢業(yè)生很少,出現了人才斷檔的情況,小型礦山技術人才更加缺乏,有的礦甚至連一個技術人員也沒有,這已成為阻礙石棉工業(yè)技術水平提高的突出問題;另外從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發(fā)展經歷來看,真正有效組織起來的礦山技術 研究 不多,技術貯備不多,重大成果缺乏,可以說現在在重點礦山發(fā)揮作用的設備及技術還都是60年代的成果。
3)產品質量差,產品結構不合理
產品質量差已嚴重威脅到產品出路和企業(yè)生存,我國石棉質量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很大,這是難以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規(guī)格牌號少:如加拿大JM公司產品有125個牌號,我國現行的國家標準雖然也已有64個牌號,實際上全國批量生產的僅有10個牌號,此外相當一部分礦山生產混合棉,有的甚至根本沒有標準。
②砂塵含量高:國際中砂塵的含量要求本來就比較低,再加上一些小礦根本不按標準執(zhí)行,砂塵含量已高達25-50%,制品廠必須進行二次加工,這樣既增加了運輸費用又污染了環(huán)境;
③由于我國石棉礦床生成條件和開采加工技術水平等原因,我國石棉長棉少,中短棉多。
4)石棉有害宣傳夸大化,對石棉 行業(yè) 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
由于對石棉危害的過度宣傳,從而造成人們談棉色變,應用開發(fā)停滯不前,代用品使用越來越多,石棉市場逐漸萎縮。
5)石棉企業(yè)負擔過重,處境非常困難
由于石棉礦山普遍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加上歷史的原因,社會負擔較重,如四川石棉礦僅退休人員就有3500人,茫崖礦現在職工3400多人,退休職工1600余人,家屬8000余人,由于地處偏僻、就業(yè)困難,基本上都是靠吃石棉飯。石棉礦山被推上市場經濟后,由于負擔重,加之市場不景氣,普遍虧損,處境十分困難。
免責申明:本文僅為中經縱橫 市場 研究 觀點,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資依據或執(zhí)行標準等相關行為。如有其他問題,敬請來電垂詢:4008099707。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