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上游 行業(yè) 發(fā)展狀況 分析
紅豆杉屬植物為紅豆杉科常綠喬木或灌木,全世界共11種,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溫帶至亞熱帶地區(qū),如太平洋沿岸的短葉紅豆杉;美國佛羅里達地區(qū)的佛羅里達紅豆杉;歐洲大部分地區(qū)以及非洲北部和亞洲少數(shù)地區(qū)的歐洲紅豆杉;日本、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東北紅豆杉等;阿富汗和尼泊爾的西藏紅豆杉;緬甸北部的云南紅豆杉。另外在北美洲還分布有球果紅豆杉和雜種紫杉。全世界資源總量卻極其有限,切常常散生分布于天然林中。
我國有4種和1個變種,即西藏紅豆杉、云南紅豆杉、東北紅豆杉和南方紅豆杉(變種)。據(jù)估計,我國的紅豆杉資源較豐富,也不過僅有正加萬株左右。
我國紅豆杉資源分布在全國各地,如西南、華中、東北、華南、西北、華東、西藏等地,但較集中地產區(qū)為東北、西南及華南地區(qū)。東北紅豆移一般生在紅松、白樺、魚鱗云松和山楊等為主的針闊混交林內,海拔600~1200m,主要產于吉林省長白山和黑龍江小興安嶺、老爺嶺等地,無性繁殖,成活率較高,但由于自然分布地域很窄,所以資源總儲藏量有限。西藏紅豆杉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海拔2500~3000m山地和云南部分地區(qū)。云南紅豆杉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南部與西城東南部,海拔2000~3500m的山地。南方紅豆杉在整個南方均有分布,常生于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和溪谷。
亞洲的紅豆杉儲量居全球之冠,而云南省的紅豆杉又是中國最多的。全世界紅豆杉十分貧乏,全世界野生紅豆杉僅有1000萬株。由于紅豆杉資源分布廣,繁殖容易,云南省林科院完成了云南紅豆杉藥用人工林培育配套適用技術的 研究 。種植實踐表明,采用紅豆杉硬枝條大批量扦插育苗技術,可以大量培育紅豆杉苗木。樣,開展紅豆杉的人工種植既能從根本上保護紅豆杉天然資源,又可以完全替代天然資源。
經測算,在退耕還林中,與種植其他種樹相比,紅豆杉的人工種植能帶來良好的經濟、社會及生態(tài)效益。以每畝上山定植400株計,兩年后即可修剪枝葉用于生產,以每株采集0.1kg計算,種植紅豆杉每畝可實現(xiàn)收入80元,且隨著紅豆杉的生長,枝葉可采集數(shù)量將逐年增加。
近年來,福建省明溪縣同復旦大學生物學院合作,在南方紅豆杉人工培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紅豆杉規(guī)模種植成了這縣農業(yè)結構調整的重要項目。目前,明溪縣通過實生苗與扦插苗培育已成功培育紅豆杉苗木280萬株,此苗木只需一年即可移栽,三年生紅豆杉的枝葉根莖即可采摘提純,“割茬”后又可再生。這樣,紅豆杉種植宛如農家菜一般成畦密集種植,人工種植每畝年收益可達2000余元。明溪全縣現(xiàn)有100余農戶參與種植。在已建成的340hm2紅豆杉原料基地中,有133hm2是農戶種植的,種植大戶最多的已種植13hm2。
第二節(jié) 下游產業(yè)發(fā)展情況 分析
生物醫(yī)藥領域被譽為21世紀的經濟盛宴。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日臻完善以及生物工程制藥業(yè)的高速發(fā)展,西方生物工程公司已陸續(xù)開發(fā)上市了一大批市場熱銷的抗體新產品。據(jù)估計,在今后幾年內隨著單抗“生物導彈”技術的成熟及相關產品的上市,來自抗癌藥市場的巨大需求量將使抗體產品市場總值上升為年均200億美元或更高。這一切均預示著新的“抗體藥物時代”即將到來。
癌癥作為一種高危害疾病,人們對其治療藥物的關注度絕不亞于其他任何一種。近年來,抗癌藥物的開發(fā)呈火爆之勢,其原料藥市場也順勢膨脹。
癌癥是嚴重危害人類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經過幾十年的艱苦探索,人們對癌癥發(fā)病機理的深入 研究 推動了抗癌藥物的研發(fā)進程。最初,人們對于癌癥的認識僅限于細胞水平,所以大多數(shù)藥物的作用點著眼于細胞分裂、分化和免疫環(huán)節(jié)。近年來,對腫瘤生物學的 研究 進展非常迅速,人們對癌癥的了解已深入到分子水平,比如:癌基因與抑制基因的發(fā)現(xiàn),腫瘤抗原、DNA修復、細胞凋亡學說的形成等,為抗癌藥物的 研究 與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分子生物學理論基礎。
隨著對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及轉移機理認知度的提升,人類已能夠對大多數(shù)癌癥進行合理的控制與治療,從而推動了抗癌藥物的 研究 取得新的進展,開發(fā)出一系列具有新穎化學結構或獨特作用機理的藥物,使抗癌臨床藥物呈現(xiàn)一片火爆的形勢,市場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在10%以上,從而推動了抗癌原料藥市場的發(fā)展。
1、抗癌原料藥生產基礎
我國抗癌藥物的開發(fā)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目前能生產抗癌原料藥的生產廠為20多家,生產能力為329噸/年,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上海、浙江沿海地區(qū)。隨著國產抗癌藥物臨床用量、品種的擴容,推動了其原料藥產量快速增長,1996年的產量為40.5噸,到2002年為56.66噸,平均每年以16.32%的速度增長,生產利用率為17.33%。
目前,我國抗癌藥物產品已發(fā)展到抗代謝藥物、天然植物類、烷化劑類、抗生素類、激素類、調節(jié)免疫功能類、鉑類及其他等7大類,160多個品種。據(jù)醫(yī)藥快訊報道,2003年抗癌原料藥外貿銷售量已達到5噸多,增長率達184.31%。從品種結構上看,世界衛(wèi)生組織公布常用的抗腫瘤藥物為49種,我國能生產的藥品占40%左右,常規(guī)抗腫瘤藥物產銷量基本可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其中,傳統(tǒng)細胞毒性藥物仍是腫瘤治療主要藥物。
2、新型抗癌藥物的 研究 進展
人類經過數(shù)十年的不懈努力 研究 ,癌癥的臨床治療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尤其在化療方法上取得了突出的進展,使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別是對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的治療有了突破。隨著生命科學的迅猛發(fā)展,抗腫瘤藥物 研究 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為了尋找治療惡性實體瘤的抗癌藥物,全球各 研究 機構對開發(fā)抗癌新藥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主攻方向是篩選取天然產物中的活性成分,針對腫瘤基因和抑制腫瘤基因,開展對反義藥物和腫瘤增敏劑、耐藥逆轉劑的 研究 。
從2004年上半年抗癌藥原料藥產銷和出口情況 分析 ,生產量增長了44.7%,外貿出口量占產量的37.3%,但是抗癌制劑也占據(jù)了較大的金額。
新型抗癌藥物如生物反應調節(jié)劑、生長因子抑制劑、端粒酶抑制劑、腫瘤血管生成抑制劑、腫瘤耐藥逆轉劑、基因工程藥物等有著良好的 研究 開發(fā)前景,將使惡性腫瘤的治療從治標走向標本兼治。但由于惡性腫瘤的發(fā)病機制非常復雜,要達到真正治愈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國內外全力關注和 研究 抗腫瘤作用的新靶點,是針對腫瘤形成機制的多環(huán)節(jié)作用發(fā)展新型抗癌藥物。
從1993年我國開始對藥品授予專利及對符合條件的藥品給予行政保護后,我國仿制國外新藥的確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一些國外近年來開發(fā)上市的新品種如長春瑞濱、替尼泊苷、表柔比星、雌莫司汀和亮丙瑞林等,因涉及到專利保護問題,只能依賴進口以滿足臨床急需。因此,目前我國抗癌藥物發(fā)展的基本思路是在加強新藥創(chuàng)新工作的基礎上,搶仿一些臨床療效肯定且應用面相對較廣,并已失去專利保護的抗癌新藥。
近40年來,內科在綜合治療中的地位日趨重要,治療手段已發(fā)展為聯(lián)合用藥與綜合治療的階段,而且對于某些腫瘤已取得了相當高的治愈率。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和生存質量的提高,抗腫瘤藥物市場也在不斷地擴大,進一步 研究 開發(fā)抗腫瘤藥物將有著比較廣闊的前景。
免責申明:本文僅為中經縱橫 市場 研究 觀點,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資依據(jù)或執(zhí)行標準等相關行為。如有其他問題,敬請來電垂詢:4008099707。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