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產品定義及發(fā)展歷程
1、定義
鑄件是用鑄造方法獲得的金屬物件,即把熔煉好的液態(tài)金屬,用澆注、壓射、吸入或其他方法注入預先準備好的鑄型中,冷卻后經落砂、清理和后處理,所得到的具有一定形狀,尺寸和性能的物件。鑄件有多種分類方法:按其所用金屬材料的不同,分為鑄鋼件、鑄鐵件、鑄銅件、鑄鋁件、鑄鎂件、鑄鋅件、鑄鈦件等。
船用鑄鋼件是指用于船上的,且對于強度、塑性和韌性要求更高的,用以澆注制成的機器零件。
2、發(fā)展歷程
鑄件應用歷史悠久。古代人們用鑄件作錢幣、祭器、兵器、工具和一些生活用具。近代,鑄件主要用作機器零部件的毛坯,有些精密鑄件,也可直接用作機器的零部件。鑄件在機械產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拖拉機中,鑄件重量約占整機重量的50~70%,農業(yè)機械中占40~70%,機床、內燃機等中達70~90%。各類鑄件中,以機械用的鑄件品種最多,形狀最復雜,用量也最大,約占鑄件總產量的60%。其次是冶金用的鋼錠模和工程用的管道。
第二節(jié) 產品特點及應用領域 分析
1、特點
鑄件有優(yōu)良的機械、物理性能,它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強度、硬度、韌性配合的綜合性能,還可兼具一種或多種特殊性能,如耐磨、耐高溫和低溫、耐腐蝕等。
2、應用
鑄件的重量和尺寸范圍都很寬,重量最輕的只有幾克,最重的可達到400噸,壁厚最薄的只有0.5毫米,最厚可超過1米,長度可由幾毫米到十幾米,可滿足不同工業(yè)部門的使用要求。鑄件主要用作機器零部件的毛坯,有些精密鑄件,也可直接用作機器的零部件,其中鑄件在機械產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鑄件也與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例如經常使用的門把、門鎖、暖氣片、上下水管道、鐵鍋、煤氣爐架、熨斗等,都是鑄件。
第三節(jié) 產業(yè)鏈概述
一、在產業(yè)鏈中的位置
二、相關 行業(yè) 簡述
1、鑄鐵
含碳量在2%以上的鐵碳合金。工業(yè)用鑄鐵一般含碳量為2%~4%。碳在鑄鐵中多以石墨形態(tài)存在,有時也以滲碳體形態(tài)存在。除碳外,鑄鐵中還含有1%~3%的硅,以及錳、磷、硫等元素。合金鑄鐵還含有鎳、鉻、鉬、鋁、銅、硼、釩等元素。碳、硅是影響鑄鐵顯微組織和性能的主要元素。鑄鐵可分為:
1)灰口鑄鐵
含碳量較高(2.7%~4.0%),碳主要以片狀石墨形態(tài)存在,斷口呈灰色,簡稱灰鐵。熔點低(1145~1250℃),凝固時收縮量小,抗壓強度和硬度接近碳素鋼,減震性好。用于制造機床床身、汽缸、箱體等結構件。
2)白口鑄鐵
碳、硅含量較低,碳主要以滲碳體形態(tài)存在,斷口呈銀白色。凝固時收縮大,易產生縮孔、裂紋。硬度高,脆性大,不能承受沖擊載荷。多用作可鍛鑄鐵的坯件和制作耐磨損的零部件。
3)可鍛鑄鐵
由白口鑄鐵退火處理后獲得,石墨呈團絮狀分布,簡稱韌鐵。其組織性能均勻,耐磨損,有良好的塑性和韌性。用于制造形狀復雜、能承受強動載荷的零件。
4)球墨鑄鐵
將灰口鑄鐵鐵水經球化處理后獲得,析出的石墨呈球狀,簡稱球鐵。比普通灰口鑄鐵有較高強度、較好韌性和塑性。用于制造內燃機、汽車零部件及農機具等。
5)蠕墨鑄鐵
將灰口鑄鐵鐵水經蠕化處理后獲得,析出的石墨呈蠕蟲狀。力學性能與球墨鑄鐵相近,鑄造性能介于灰口鑄鐵與球墨鑄鐵之間。用于制造汽車的零部件。
6)合金鑄鐵
普通鑄鐵加入適量合金元素(如硅、錳、磷、鎳、鉻、鉬、銅、鋁、硼、釩、錫等)獲得。合金元素使鑄鐵的基體組織發(fā)生變化,從而具有相應的耐熱、耐磨、耐蝕、耐低溫或無磁等特性。用于制造礦山、化工機械和儀器、儀表等的零部件。
2、鑄鋼
用以澆注鑄件的鋼。鑄造合金的一種。鑄鋼分為鑄造碳鋼、鑄造低合金鋼和鑄造特種鋼3類。
以碳為主要合金元素并含有少量其他元素的鑄鋼。含碳小于0.2%的為鑄造低碳鋼,含碳0.2%~0.5%的為鑄造中碳鋼,含碳大于0.5%的為鑄造高碳鋼。隨著含碳量的增加,鑄造碳鋼的強度增大,硬度提高。鑄造碳鋼具有較高的強度、塑性和韌性,成本較低,在重型機械中用于制造承受大負荷的零件,如軋鋼機機架、水壓機底座等;在鐵路車輛上用于制造受力大又承受沖擊的零件如搖枕、側架、車輪和車鉤等。
2)鑄造低合金鋼
含有錳 、鉻、銅等合金元素的鑄鋼。合金元素總量一般小于5%,具有較大的沖擊韌性,并能通過熱處理獲得更好的機械性能。鑄造低合金鋼比碳鋼具有較優(yōu)的使用性能,能減小零件質量,提高使用壽命。
3)鑄造特種鋼
為適應特殊需要而煉制的合金鑄鋼,品種繁多,通常含有一種或多種的高量合金元素,以獲得某種特殊性能。例如 ,含錳11%~14%的高錳鋼能耐沖擊磨損,多用于礦山機械、工程機械的耐磨零件;以鉻或鉻鎳為主要合金元素的各種不銹鋼,用于在有腐蝕或650℃以上高溫條件下工作的零件,如化工用閥體、泵、容器或大容量電站的汽輪機殼體等。
3、精密鑄造
精密鑄造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鑄造工藝而言的一種鑄造方法。它能獲得相對準確地形狀和較高的鑄造精度。較普遍的做法是:首先根據產品要求設計制作(需要留有余量)的模具,用壓鑄的方法鑄蠟,獲得原始的蠟模;在蠟模上重復涂料與撒砂工序,硬化型殼及干燥;再將內部的蠟模溶化掉,是為脫蠟,獲得型腔;焙燒型殼以獲得足夠的強度,燒掉殘余的蠟質、因為形狀的原因無法脫出的蠟和涂料中的雜質,形成透氣孔(非常微小),減少與金屬材料“熔”液的溫度差(避免或減少縮松、縮孔);澆注所需要的金屬材料;脫殼后清沙,從而獲得高精度的成品。根據產品需要或進行熱處理與冷加工。
第二部分 船用鑄鋼件產品生產技術發(fā)展趨勢 分析
第一節(jié) 產品生產技術發(fā)展現狀
1、鑄鋼的鑄造生產技術特點
鑄鋼的機械性能比鑄鐵高,但其鑄造性能卻比鑄鐵差。因為鑄鋼的熔點較高,鋼液易氧化、鋼水的流動性差、收縮大,其體收縮率為10~14%,線收縮為1.8~2.5%。為防止鑄鋼件產生澆不足、冷隔、縮孔和縮松、裂紋及粘砂等缺陷,必須采取比鑄鐵復雜的工藝措施:
1)由于鋼液的流動性差,為防止鑄鋼件產生冷隔和澆不足,鑄鋼件的壁厚不能小于8mm;澆注系統(tǒng)的結構力求簡單、且截面尺寸比鑄鐵的大;采用干鑄型或熱鑄型;適當提高澆注溫度,一般為1520°~1600℃,因為澆注溫度高,鋼水的過熱度大、保持液態(tài)的時間長,流動性可得到改善。但是澆溫過高,會引起晶粒粗大、熱裂、氣孔和粘砂等缺陷。因此一般小型、薄壁及形狀復雜的鑄件,其澆注溫度約為鋼的熔點溫度+150℃;大型、厚壁鑄件的澆注溫度比其熔點高出100℃左右。
2)由于鑄鋼的收縮大大超過鑄鐵,為防止鑄件出現縮孔、縮松缺陷,在鑄造工藝上大都采用冒口和、冷鐵和補貼等措施,以實現順序凝固。見下圖:
大型鑄鋼齒輪坯
2、薄壁鑄鋼件的澆注系統(tǒng)
鑄鋼齒輪的輪轂處屬于熱節(jié),且在輪緣處也易形成縮孔。為保證這兩個部位能充分補縮,采用了冒口和冷鐵,實現了從輪緣到輪轂的順序凝固。對薄壁或易產生裂紋的鑄鋼件,一般采用同時凝固原則。開設足夠多的內澆口,使鋼液迅速、均勻地充滿鑄型。
此外,為防止鑄鋼件產生縮孔、縮松、氣孔和裂紋缺陷,應使其壁厚均勻、避免尖角和直角結構、在鑄型用型砂中加鋸末、在型芯中加焦炭、以及采用空 心型芯和油砂芯等來改善砂型或型芯的退讓性和透氣性。
第二節(jié) 產品生產工藝特點或流程
鑄鋼件均應在熱處理后使用。因為鑄態(tài)下的鑄鋼件內部存在氣孔、裂紋、縮孔和縮松、晶粒粗大、組織不均及殘余內應力等鑄造缺陷,使鑄鋼件的強度、尤其是塑性和韌性大大降低。
為細化晶粒、均勻組織及消除內應力,鑄鋼件必須進行正火或退火處理。正火處理后的鋼,其機械性能較退火后的高,成本也較低,所以應用較多。但由于正火處理會引起較退火大的內應力,只適用于含碳量小于0.35%的鑄鋼件。因為低碳鑄鋼件的塑性好,冷卻時不易開裂。為減小內應力,鑄鋼件在正火后,還應進行高溫回火。對于含碳量≥0.35%的、結構復雜及易產生裂紋的鑄鋼件,只能進行退火處理。鑄鋼件不宜淬火,否則極易開裂。
鑄造生產中,要對鑄件的質量進行控制與檢驗。首先要制定從原材料、輔助材料到每種具體產品的控制和檢驗的工藝守則與技術條件。對每道工序都嚴格按工藝守則和技術條件進行控制和檢驗。最后對成品鑄件作質量檢驗。要配備合理的檢測方法和合適的檢測人員。一般對鑄件的外觀質量,可用比較樣塊來判斷鑄件表面粗糙度;表面的細微裂紋可用著色法、磁粉法檢查。對鑄件的內部質量,可用音頻、超聲、渦流、X射線和γ射線等方法來檢查和判斷。
第三節(jié) 國內外生產技術發(fā)展趨勢 分析
近十多年來的技術進步,使鑄件的產量和質量迅速提高,國內一些工廠的鑄鋼件的生產技術完全達到了發(fā)達國家的水平,并大量出口。長期以來一直使用的ZG230-450已被符合美國AAR-M201標準的低合金鋼所取代,水爆清砂工藝已被禁止使用,多種造型新工藝如有機酯硬化水玻璃砂工藝、真空造型工藝已成功地用于制造各種鉛用鑄鋼件,使用了三十多年的普通CO2-水玻璃砂造型將迅速被淘汰。
今后的船用鑄鋼件的技術發(fā)展趨勢一定是向著高科技的方向發(fā)展,生產技術,加工工藝更先進,加工工序更嚴格,新技術普及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同時會替代那些已經過時的技術,使得船用鑄鋼件產品更具有優(yōu)勢和競爭力。
免責申明:本文僅為中經縱橫 市場 研究 觀點,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資依據或執(zhí)行標準等相關行為。如有其他問題,敬請來電垂詢:4008099707。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