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造紙紙漿產業(yè)界定及主要產品
一、產業(yè)定義
紙漿是以某些植物為原料加工而成的,它是造紙的基本原料。通常用以制漿原料的植物可分為4大類:莖干纖維類、韌皮纖維類、種毛纖維類和木材纖維類。其中尤以木材纖維類為最重要。
二、主要產品及應用情況
1、機械木漿(MECHANICALWOOD-PULP)
機械木漿亦稱磨木漿,是利用機械方法磨解纖維原料制成的紙漿。它在造紙工業(y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生產成本低,生產過程簡單,成紙的吸墨性強,不透明度高,紙張軟而平滑。
適宜印刷上的要求。但由于纖維短,非纖維素組份含量高,所以成紙強度低。另外由于木材中的木素和其他非纖維素絕大部分未被除去,用其生產的紙張易變黃發(fā)脆,不能長期保存。
機械木漿通常指白色機械木漿和褐色機械木漿兩種。白色機械木漿主要用于生產新聞紙,也可配入其他紙漿中抄制書寫紙和印刷紙;褐色機械木漿多用于生產包裝紙和紙板,特別是工業(yè)用紙板。
2、硫酸鹽木漿(SULPHATEWOODPULP)
硫酸鹽木漿是采用氫氧化鈉和硫化鈉混合液為蒸煮劑。在蒸煮過程中,因為藥液作用比較和緩,纖維未受強烈侵蝕,故強韌有力,所制成的紙,其耐折、耐破和撕裂強度極好。它一般可分為漂白和未漂兩種。未漂硫酸鹽木漿可供制造牛皮紙、紙袋紙、牛皮箱板紙及一般的包裝紙和紙板等。漂白硫酸鹽木漿可供制造高級印刷紙、畫報紙、膠版紙和書寫紙等。
3、亞硫酸鹽木漿(SULPHITEWOODPULP)
亞硫酸鹽木漿是以亞硫酸和酸性亞硫酸鹽的混合液為蒸煮劑。該漿的纖維較長,性質柔軟,韌性好,強度大,容易漂白,并有極好的交織能力。依其精制程度可分為未漂、半漂和漂白三種。
未漂漿因含少量木素和有色雜質,所以呈黃色,纖維也較硬,多用于抄造中等印刷紙、薄包裝紙以及半透明紙和防油紙。
半漂漿中含有大量的多縮戊糖,因此抄造透明的描圖紙和仿羊皮紙等。
漂白漿的纖維潔白,質地純潔而柔軟,但由于經過漂白處理,纖維強度低于未漂漿。此種漿多用以抄造各種高級紙。
4、廢紙紙漿(WASTEPAPERPULP)
廢紙紙漿系利用使用過的廢紙或印刷廠裁切下的紙邊為原料,經過機械力量攪拌并經漂白或脫墨處理而制成的。
廢紙紙漿的纖維強度和性能,是廢紙所用的紙漿種類決定的。但是由于纖維再次遭受藥液侵蝕,或受機械力的損傷,所以較原來纖維性質為差。根據廢紙紙漿原廢紙的質量高低,分別用于抄造印刷紙、書寫紙、紙板及較低檔的紙張。
除上述介紹的幾種紙漿外,還有稻草漿、葦漿、蔗渣漿、竹漿、棉漿、麻漿及合成紙漿等。
紙漿一般多用于制造紙張和紙板。精制紙漿除用于制造特種紙外,也常常作為制造纖維素酯、纖維素醚等纖維素衍生物的原料。還用于人造纖維、塑料、涂料、膠片、火藥等領域。
三、產業(yè)基本屬性
造紙紙漿屬于國家統(tǒng)計局《 行業(yè) 界定和產品分類》中的【2210】紙漿制造
——指經機械或化學方法加工紙漿的生產活動。
包括:造紙木漿;非木材纖維物質的造紙紙漿:造紙棉籽絨漿、造紙布漿等;廢紙漿的制造。
第二節(jié) 造紙紙漿產業(yè)發(fā)展歷程
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最大成就之一,是對價廉而豐富的植物纖維原料的利用。漢代造紙所用的原料多是麻類(麻頭)、破布、樹皮。晉代以后,造紙術傳到南方,藤皮、稻草、麥秸、楮皮、桑皮等被大量地利用起來。唐宋年間,如宋代蘇易簡在《文房四譜》中所述:“蜀(四川)中多以麻為紙……江、浙間多以嫩竹為紙。北土(河北)以桑皮為紙。剡溪(浙江)以藤為紙。海人(廣東)以苔為紙。浙人以麥面、稻稈為之……。”紙的原料至少有7種以上。明、清以降,造紙原料集中為竹子、稻草和樹皮等。除了選好原料之外,中國造紙術還總結了就地取材、 適時砍伐、 多次處理、精心加工等許多處理原料的經驗。例如,當竹紙獲得大量發(fā)展之后,竹紙的制造,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從竹的栽培到收集的方法,根據老嫩、干濕、良莠等彼此分開的原則,使之做到物盡其用。因而,竹紙的生產經久不衰。廢紙也是中國古時的造紙原料之一。明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名曰還魂紙。”
中國造紙術中的生產工藝,諸如發(fā)酵制漿和分級蒸煮、日光漂白、高濃打漿、流漉法撈紙等,直到17世紀前,一直處于世界造紙技術的前列。
12世紀中葉,當西班牙建立起歐洲第一個造紙廠的時候,仍然是沿用中國的傳統(tǒng)手工造紙術。18世紀工業(yè)革命以后,歐洲的商品生產和科學技術獲得了空前規(guī)模的發(fā)展。動力和機械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19世紀電能的廣泛應用,加速了造紙業(yè)由手工操作朝向機械化生產的轉變。1750年,荷蘭人發(fā)明了荷蘭式打漿機。1798年,法國人N.L.羅貝爾發(fā)明了長網造紙機,1804年在英國正式投產。1809年,英國人J.迪金森發(fā)明了圓網造紙機。1812年,英國人T.科布發(fā)明了長網造紙機上的伏輥。1823年,英國人T.克朗普頓發(fā)明了造紙機的蒸汽烘缸。1827年,德國人奧赫勞澤發(fā)明了長網揚克紙機。這些早期的造紙機械,為實現抄紙過程的連續(xù)化,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以及生產“無限長”的卷筒紙創(chuàng)造了條件。進入20世紀以后,造紙機在紙機抄速、紙幅寬度和自動控制技術等方面都有了飛速的發(fā)展。單臺生產能力達到日產數百噸的大型造紙機已非罕見。
中國機制紙起步較晚。1884年由華商開辦的中國第一家機制紙廠——上海機器造紙局建成投產,標志著中國機制紙工業(yè)的發(fā)端。這個企業(yè)系由粵人曹子揮于1882年發(fā)起籌辦,主要設備有購自英國1877年出產的長網多烘缸造紙機一臺,以及切布機、軋竹機及鍋爐等設備,采用破布、繩麻、廢紙和竹料等制造漂白施膠的洋式紙張。職工200人,日產量僅2噸。過去一般認為中國第一家機制紙廠為美商創(chuàng)辦的上海華章造紙廠是不正確的,該廠系1898年由洋商集資45萬兩銀在上海陸家嘴籌建,1901年才投產,不獨晚于上海機器造紙局,也晚于廣東商人鐘星溪于1890年在廣州鹽步鎮(zhèn)建成投產的廣州宏遠堂機器造紙公司。
造紙機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對紙漿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也都提高了,這就要求提高紙漿制造的水平。1839年,德國人P.皮耶特發(fā)明用蒸球蒸煮破布漿,開辟了高溫高壓制漿的新途徑,縮短了制漿時間,穩(wěn)定了成漿質量。1844年,德國人F.G.凱勒發(fā)明了磨木機,為利用木材制取不用化學藥劑的機械漿開拓了新途徑。1853年,英國人C.瓦特發(fā)明用燒堿(NaOH)蒸煮木漿。1867年,美國人B.C.蒂爾曼發(fā)明亞硫酸鹽法制漿。1884年,德國C.F.達爾發(fā)明用硫酸鹽法生產牛皮漿。上述發(fā)明奠定了現代制漿技術的基礎。此后,制漿原料逐漸地集中于木材。因為木材資源豐富而集中,運輸和貯存都比較方便,有利于大批量生產,所以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以木材為主要的造紙原料。木材的利用既是造紙技術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和標志之一,也為造紙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物質條件。20世紀中葉以后,草類原料的利用技術也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中國經不懈地努力,在草類原料的開發(fā)利用技術上,取得不少經驗,草類紙漿的產量居世界首位。
第三節(jié) 造紙紙漿產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我國造紙工業(yè)在國家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已明顯體現在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2007年10月發(fā)布的《造紙產業(yè)發(fā)展政策》上。我國造紙工業(yè)一直是與國民經濟和社會工業(yè)發(fā)展關系密切的重要基礎原材料工業(yè),并且是推動林業(yè)、農業(yè)、化工、印刷、包裝、機械制造、儀器儀表等工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是以植物纖維和廢紙等為原料,可部分替代塑料、鋼鐵、有色金屬等不可再生資源,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特點的重要工業(yè)。
免責申明:本文僅為中經縱橫 市場 研究 觀點,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資依據或執(zhí)行標準等相關行為。如有其他問題,敬請來電垂詢:4008099707。特此說明。